top of page

【心理健康大使】情绪管理初阶课程:和情绪相处的那些事

  • yhtong
  • May 30
  • 6 min read
ree

近年来,香港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日益渐长,不少让人扼腕痛惜的案例时有发生。

作为新来港人士和港漂学生,许多同学深感独自一人在外读书的孤独无助,在这语言有隔阂、巨大学业压力、家庭负担焦虑的环境下,我们香港内地大学生义工团一直在思考,可以用什么好的方式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台,在这里允许自己放松,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给心灵留出这段'勿扰模式'时间。“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当一个人被倾听和理解时,他就能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在这里,让我们成为彼此的‘镜子’。”我们想帮助大家创造一个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标准人生'的空间,只有一群愿意倾听和分享的伙伴。

【香港内地大学生义工团心理健康大使计划】于2025年4月12日开展初阶课程,旨在通过专业人士的专业授课来帮助香港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多种知识,成为心理健康大使,帮助自己及身边的朋友,以免再有悲剧的发生。

活动内容

ree

本次【情绪管理初阶课程:和情绪相处的那些事】分为三个板块:识别情绪、管理情绪、及同辈情绪共振/如何共情。

以一步步递进的方式、结合情绪游戏及专业讲座,让参与者学习如何正确地与情绪相处,并希望通过本次沙龙,让参与者可以变成生活中的小太阳,将好情绪传播给他人,驱散阴霾。

义工团主席开场致辞
义工团主席开场致辞
心理小游戏(一):情绪卡片
心理小游戏(一):情绪卡片
心理小游戏(二):人生当铺
心理小游戏(二):人生当铺
心理小游戏(三):情绪飞机
心理小游戏(三):情绪飞机

参与嘉宾 

黄莹莹博士

ree

黄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系研究助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情绪、教育领导。参与过幼儿园教师情绪调节干预研究、改革下的香港校长研究等项目。

潘玉芹博士

ree

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护理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取得了她的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国科大进行了她的心理测量学博士后研究。

潘博士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心理专家顾问,及香港内地大学生义工团高级心理咨询师。

此外,她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游戏治疗师,认知行为治疗师及抑郁症资深心理治疗师。

于仪老师

ree

于老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导师,她也在浸会大学取得她的社会工作学硕士。

于教授领导参与过多项大型心理健康关爱活动,也曾负责过国家级立项的心理支持项目。她擅长于CBT治疗、家庭治疗、危机干预等多方面的心理治疗手段。

活动纪实

4月12日,我参加了香港内地大学生义工团主办的【情绪管理·健康大使计划】初阶课程。感恩几位老师的分享和教导,本人受益良多。

活动包括三个主题的讲座--识别情绪,管理情绪以及情绪共振,三部分层层递进,我想,这亦是我们学习成为心理健康大使的三个初阶步骤。从黄莹莹博士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基本情绪的种类有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等;复杂情绪是对基本情绪的反应。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识别这些情绪。潘玉芹博士在“同辈共振,共情沟通”的主题中讲到,同辈共情的首要原则是“助人先助己” --即在自己情绪健康、状态稳定的前提下,再去照顾或安抚别人的情绪,这一点我非常受用。

ree

活动设计的三个互动小游戏都充满巧思。特别是最后的纸飞机环节,堪称点睛之笔:亲手放飞的那一刻,连日来积压在心头的阴霾也随之远去,化作天边一抹释然的云彩。很喜欢这个小游戏,让整场活动在治愈与希望中圆满收官。这是我学习成为一名情绪管理健康大使的第一步,期待之后的中阶和高阶课程!

“先完成,再完美。” 

活动结尾,主席关老师的分享发言令我深深共鸣。完美主义的我,总想把每份功课都做到100%,目前还在努力学习平衡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期末之际,我想分享给正在看这篇分享的同学们一段文字: 允许一切发生。接纳眼下的情绪,接纳不完美,接纳挫折,接纳世事无常。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遗憾,有时是另一种成全。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允慈在此祝同学们期末顺利,逢考必过~

香港理工大学

赵允慈


今天真的好幸运,昨天看到天气预报后一直在担心今天会挂8号,以至于我们内地大学义工团的情绪管理——健康大使计划的第一次活动搁浅。所幸今天天公作美,预期中可怕的暴风雨没有来临,我们顺利的赶到了活动现场,成功举办了健康大使计划的第一次活动~如果要我给这一次的经历下一个定义,做一个分类的话,我想它于我而言,是一场培训,一次见面会,一个游戏。

本次活动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看见情绪,听见自己”,第二部分“情绪导航,学会管理情绪”,第三部分“倾听彼此情绪,温暖同行”,由三位嘉宾分别介绍,并以小游戏的形式让我们亲身体会所讲授的内容。

ree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体悟的游戏是“情绪识别”。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拿到十个情绪卡牌,由老师抽取一张,暗中将其展示给其中一位成员。再由这位朋友仅凭肢体语言向坐在旁边的朋友演出这个情绪,依次类推依次传递,直到最后一位组员说出这个情绪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我的演技着实拙劣,我只能模仿前一位同学的表演,而且可能还不得其精髓(笑哭)。这个小插曲,或许已经能说明情绪识别中的一个难题——仅凭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可能难以准确的认出真正的情绪是什么。在尝试过两轮后,主持人邀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成员组成新小组进行游戏。在完全将自己从这个游戏中抽离,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这个组的表现后,我发现了信息传递过程的损失或增益(不过大家都很厉害,表达出的核心情绪没有太大的区别,赞!)所以我想,作为倾听者,作为这个“健康大使”,我们尽量能一对一,直接地与有需要的对象交流,以免信息传递出现偏差。

当然了,此后的第二、三个部分的理论知识和互动也同样重要且精彩。从了解情绪逐渐向管理自身情绪和“情绪互助”递进,推己及人。今天,我了解了“情绪互助”中的三大原则:倾听、共情、尊重。专注倾听不打断,站在对方角度理解情绪,不评价不贬低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共情沟通有三个要领:使用“我”句式,避免过度说教或建议,肢体表达给予支持。此外,“情绪互助”也有三个“雷区”,过度同情、忽略边界、忽略自身情绪,即让对方感到被怜悯,过度介入他人生活,忽略自己的情绪需求。

由于本人是一个医科学生,提起“心理”、“情绪”这些词汇时,会不由得想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同辈关怀志愿者的工作。但是,我们所能做的,远不及一个真正的医务工作者,所以我想将这句话改为“有时去求助,常常去回应,总是去倾听”(本人一己之见,可能会有所疏漏,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把这句话完善~)。

有民谚道:万事开头难。既然今日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位参与初级体验的义工朋友此后能拾阶而上,从初级到高级,逐步成长为爱自己,助他人的健康大使。无论在香港抑或是学成后返回内地,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岗位上,都能做情绪的管理者,再次请大家记住这句话:

先爱自己,再助他人!

我与关心老师合影
我与关心老师合影

香港大学

陈紫珊

义工团寄语

或许你是因为好奇而来,或许正被某些情绪困扰,又或许想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无论哪种原因,你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自我关怀。

爱不是独行,而是众行;

茧不是终点,而是蝶变的起点。

文稿丨陈紫珊 赵允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